在台灣與全球的軟體產業中,開發速度往往被視為成功的關鍵。但想像一下,你蓋了一棟漂亮的房子,卻忘記裝防盜門和監視器,當小偷光顧時才急著補救——這就是許多企業面對資安問題的真實寫照。
隨著雲端架構、API 與 AI 系統的普及,安全性已經不是「有最好、沒有也還行」的選項,而是「沒有就完蛋」的基本條件。許多企業在產品上線後才收到滲透測試報告,發現漏洞百出,或者遭遇資安事件,品牌形象一夕崩盤。這種「事後修補」就像房子蓋好才發現地基有問題,代價極高且難以根治。
這正是 SSDLC(Secure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,安全開發生命週期) 被提出的原因。它的核心理念是:與其事後補破網,不如一開始就把安全編織進每一條開發的經緯線。
一、從 SDLC 到 SSDLC:不只是能動,還要安全地動
傳統的 SDLC(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)就像開車只看「車子會不會跑」,強調系統可用性與交付效率。但 SSDLC 則進一步追問:「煞車靈不靈?安全帶扣好了嗎?有沒有定期保養?」
換個比喻來說:
SDLC 關注「軟體能不能動」
就像廚師專注菜色好不好吃
SSDLC 關注「軟體能不能安全地動」
就像廚師不僅要菜好吃,還要確保食材新鮮、廚房衛生、不會讓客人吃壞肚子
SSDLC 並非推翻 SDLC,而是進化版的開發文化。它透過制度化、工具化與教育化的方式,讓開發團隊在設計、寫程式、測試、上線等每個環節都能主動管理風險,而不是被動應對災難。
二、SSDLC by 飛飛的核心理念:安全不是枷鎖,是護城河
SSDLC by 飛飛 是結合資安教育與實務導入的知識平台,主張「安全不是恐懼,而是創造的基礎」。
想像你在建造一座城堡。沒有護城河和城牆的城堡,再華麗也經不起侵略;但有了堅固防禦的城堡,才能讓裡面的人安心生活、創造繁榮。
對開發者而言,SSDLC 不只是防禦駭客的盾牌,更是一種能夠:
1. 減少重做成本:越早抓蟲,省越多錢
就像裝潢房子,如果水電配置錯誤在牆壁還沒封起來前發現,改一改就好;但如果等磁磚都貼完才發現,整面牆都要打掉重來。資安漏洞也一樣,設計階段發現可能只要調整架構,但產品上線後才發現,可能要整個系統大翻修。
2. 提升開發品質:安全的程式碼通常也是好程式碼
安全設計會逼你把邏輯想清楚、把權限管理做好、把錯誤處理寫完整,這些習慣會讓整個系統變得更穩定、更好維護。就像練武術不只能防身,還能強身健體、提升反應力。
3. 建立信任品牌:安全等於專業的代名詞
當客戶知道你的產品經過嚴格的安全把關,就像看到餐廳貼著衛生優良認證,自然更願意信任你、選擇你。
SSDLC 的價值,不在於多一層繁瑣的檢查,而是讓團隊建立「安全即品質」的文化基因。
三、SSDLC 的六大階段:從規劃到維運的安全閉環
以下是 SSDLC by 飛飛 的六階段教學架構,就像蓋房子從畫設計圖到交屋保固的完整流程:
階段一:安全需求定義(Requirements)
就像蓋房子前先確認:要防震、防火、防盜
在這個階段,你要先問清楚:這個系統會處理什麼樣的資料?需要符合哪些法規(如個資法、金管會規定)?誰可以看什麼資料?使用者隱私怎麼保護?
核心任務:分析法規要求、資料分類(哪些是敏感資料)、權限設定、隱私保護機制
台灣情境舉例:如果你在做線上購物網站,這階段就要確認信用卡資料要加密、個資要依照個資法處理、未成年使用者需要家長同意等需求。
階段二:安全設計(Design)
就像畫建築藍圖時,標明消防通道、監視器位置、保全系統
確立系統的安全架構與防禦策略。這階段要做威脅建模,想像駭客會從哪裡攻擊,然後預先設計防護機制。
核心任務:威脅建模、系統邊界分析、安全設計原則(如最小權限原則、縱深防禦)
台灣情境舉例:設計一個銀行 App 時,你會規劃:登入要雙因素驗證、轉帳要簡訊 OTP 確認、敏感操作要重新輸入密碼、連續錯誤會鎖帳號。這些都是設計階段就要想好的安全機制。
階段三:安全實作(Implementation)
就像施工時確保用的是防火建材、電線符合安全規範
在寫程式時落實安全準則。這階段最常見的問題是開發者為了趕進度,忽略了安全編碼原則。
核心任務:安全編碼(防 SQL Injection、XSS 等)、依賴套件管理、憑證與金鑰保護、敏感資料加密
台灣情境舉例:你在寫登入功能時,密碼不能明碼存在資料庫,要用 bcrypt 或 Argon2 加密;使用者輸入的資料要過濾驗證,避免 SQL Injection;第三方套件要確認沒有已知漏洞才能用。
常見陷阱:很多台灣新創團隊為了快速上線,直接複製貼上網路上的程式碼範例,卻沒注意範例可能有安全漏洞,就像買便宜的山寨建材,表面看起來沒問題,但經不起考驗。
階段四:安全驗證(Verification)
就像房子蓋好後,要請結構技師檢查、消防設備檢測
確認系統的防禦措施真的有效,而不只是紙上談兵。
核心任務:
- SAST(靜態分析):檢查程式碼本身有沒有漏洞,就像 X 光檢查建築結構
- DAST(動態分析):實際運行系統並攻擊看看,就像請專業小偷測試防盜系統
- 滲透測試:找專業駭客模擬真實攻擊
- 供應鏈檢測:檢查使用的第三方套件有沒有漏洞
台灣情境舉例:你的電商網站上線前,除了功能測試,還要:用工具掃描有沒有常見漏洞、請資安公司做滲透測試、檢查用的 npm 套件有沒有已知漏洞。
階段五:部署與維運(Deployment & Operation)
就像房子交屋後,要持續保養、定期檢查消防設備、更新保全系統
系統上線不是結束,而是安全工作的新開始。駭客會不斷找新的攻擊方式,你也要持續強化防禦。
核心任務:系統硬化(關閉不必要的服務)、監控異常行為、事件回應機制、自動修補漏洞
台灣情境舉例:你的網站上線後,要監控是否有異常登入嘗試、定期更新伺服器與套件版本、準備好被攻擊時的應變計畫(就像火災逃生計畫)。
真實案例:2021 年台灣某大型論壇因為沒即時更新 Apache Struts 版本,被駭客利用已知漏洞入侵,導致會員資料外洩。這就是維運階段沒做好的慘痛教訓。
階段六:教育與持續改進(Education & Continuous Improvement)
就像定期舉辦社區防災演練、分享防盜經驗
技術會進步,攻擊手法會更新,團隊的安全意識也要跟著成長。
核心任務:內部教育訓練、安全度量指標追蹤、建立學習與分享機制
台灣情境舉例:每季舉辦一次資安教育訓練,讓工程師實際操作攻擊練習平台(如 OWASP Juice Shop),親身體驗漏洞是怎麼被利用的。或是當發生安全事件後,不是指責誰犯錯,而是開檢討會議,分享「我們學到什麼」。
這六個階段就像一個循環,不斷優化、不斷進步,形成「從開發到維運」的安全閉環防禦系統。
四、導入 SSDLC 的四大挑戰與破解之道
挑戰一:安全會拖慢開發進度?
迷思:「加入安全檢查,專案會delay」
真相:就像開車繫安全帶,花幾秒鐘能救你一命。早期發現漏洞的成本,遠低於上線後被攻擊的損失。
解決方案:導入自動化安全工具,整合進 CI/CD Pipeline,讓安全檢查與程式提交同步進行。就像現在的車子都有自動煞車系統,不需要你額外操作,但關鍵時刻能救命。
台灣實例:某台灣金融科技新創導入自動化掃描後,發現平均每次部署只多花 5 分鐘,但能提前抓到 80% 的常見漏洞,大幅減少後期修補時間。
挑戰二:團隊沒有專職資安人員
迷思:「我們公司小,請不起資安團隊」
真相:安全不一定要專人,但一定要有人重視。
解決方案:導入 Security Champion 計畫,讓每個開發小組選出一位「安全倡導者」,他不是資安專家,而是願意多學一點資安知識、在團隊內推廣安全實踐的開發者。就像班上的衛生股長,不需要是清潔專家,但要帶頭維持環境整潔。
實作建議:每個月給 Security Champion 一些時間學習資安知識,並在團隊內分享。公司可以提供資源(如線上課程、書籍、研討會門票)支持他們成長。
挑戰三:開發者覺得資安很無聊、很難懂
迷思:「資安都是一堆專有名詞,聽不懂也不想懂」
真相:資安其實很有趣,尤其當你親手攻破一個漏洞時。
解決方案:教育是 SSDLC 的根基,但教法要對。別用冗長的文件和無聊的簡報,而是讓開發者親手玩攻擊練習平台,像玩遊戲闖關一樣學資安。
推薦資源:
- OWASP Juice Shop:故意有漏洞的購物網站,你可以當駭客攻擊它
- WebGoat:OWASP 出品的互動式資安教學平台
- HackTheBox:全球知名的資安練習平台,有中文社群
台灣情境:某軟體公司每季舉辦「安全挑戰賽」,讓工程師組隊攻破 Juice Shop 的關卡,前三名有獎金。結果大家玩得超開心,而且真的學到很多。
挑戰四:第三方套件和 API 依賴的風險
迷思:「我用的都是知名套件,應該沒問題」
真相:2021 年底的 Log4Shell 漏洞告訴我們,再知名的套件也可能有嚴重漏洞。而且現代系統嚴重依賴開源套件,一個專案可能間接依賴上百個套件。
解決方案:導入 SCA(Software Composition Analysis) 工具與 SBOM(Software Bill of Materials),就像食品包裝上的成分標示,清楚列出你的軟體用了哪些第三方元件、版本是什麼、有沒有已知漏洞。
實作建議:使用工具如 Snyk、OWASP Dependency-Check,整合進 CI/CD,每次 build 都自動檢查依賴套件的安全性。
台灣實例:某台灣電商平台導入 Snyk 後,發現他們用的某個支付套件有嚴重漏洞,緊急更新後避免了可能的資料外洩風險。
五、在你的團隊落地 SSDLC:從零到一的實戰指南
知道理論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「怎麼開始做」。以下是務實的導入步驟:
第一步:建立安全政策與標準流程
讓安全成為公司級的原則,不是各自解讀的「看著辦」。
實作方式:
- 制定「安全編碼規範」文件,列出必須遵守的原則(如密碼要加密、輸入要驗證)
- 定義「安全事件處理流程」,讓大家知道發現漏洞該找誰、怎麼處理
- 將安全要求納入專案規劃的 checklist
台灣建議:可以參考 OWASP 的 Cheat Sheet 系列,翻譯成中文並客製化成你們公司的版本。
第二步:選定一個專案試行,小步快跑
不要一開始就全公司推行,選一個適合的專案當試點。
理想選擇:
- 即將開發的新專案(乾淨的開始)
- 或是願意嘗試新做法的團隊
- 或是處理敏感資料的系統(如會員系統、金流系統)
實作方式:
- 在這個專案導入安全需求定義、威脅建模、自動化掃描
- 記錄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
- 專案結束後做回顧,評估效果
第三步:導入自動化檢查工具,讓機器幫你把關
人會累、會忘記,但機器不會。
推薦工具:
- SAST(靜態分析):SonarQube、Semgrep
- DAST(動態分析):OWASP ZAP、Burp Suite
- SCA(元件分析):Snyk、OWASP Dependency-Check
- Secret 掃描:GitGuardian、TruffleHog(防止把密碼、API key 推上 Git)
整合方式:在 CI/CD Pipeline 加入安全檢查關卡,如果發現嚴重漏洞就自動阻擋部署。
台灣建議:很多工具有免費版或開源版本,中小企業可以先從免費工具開始,不要因為預算問題就放棄安全。
第四步:建立回饋機制,讓錯誤變成學習
安全問題不只是修補,更是成長的機會。
實作方式:
- 當發現漏洞時,開「無咎會議」(blameless postmortem),焦點是「我們學到什麼」,而非「誰的錯」
- 建立內部知識庫,記錄常見漏洞與修復方法
- 定期舉辦「安全分享會」,讓團隊成員交流經驗
文化營造:讓大家知道「發現問題是貢獻,隱瞞問題才是罪過」。鼓勵開發者主動回報可疑的程式碼,而不是擔心被責備。
第五步:衡量成效,用數據說話
沒有度量,就沒有改進。
建議追蹤的指標:
- 漏洞發現時間:從程式碼寫出到發現漏洞的平均時間(越短越好)
- 漏洞修補時間:從發現到修復的平均時間
- 高風險漏洞數量:每次掃描發現的嚴重漏洞數(應該逐漸下降)
- 誤報率:工具誤判的比例(太高會讓人不信任工具)
- 訓練參與率:團隊成員完成資安訓練的比例
實作建議:每季做一次報告,呈現這些指標的趨勢,讓團隊看到進步。
六、SSDLC 的未來:AI 是助手,人才是核心
AI 與自動化正在改變 SSDLC 的面貌,讓落地更有效率:
AI 在安全開發的應用:
- 智慧程式碼審查:AI 協助檢查程式碼,不只抓語法錯誤,還能指出潛在的安全漏洞,並解釋為什麼這樣寫有風險
- 自動威脅建模:輸入系統架構圖,AI 自動分析可能的攻擊路徑
- AI 資安導師:像 GitHub Copilot 但專注在安全,寫程式時即時提示安全寫法
台灣發展:隨著 AI 技術普及,台灣的資安新創也在開發本地化的 AI 資安工具,更符合台灣企業的需求與法規(如個資法)。
但技術終究只是輔助,最關鍵的是「人」與「文化」。再先進的工具,如果團隊沒有安全意識,還是會被繞過或忽略。
SSDLC by 飛飛強調:
真正成熟的安全開發團隊,不是沒有漏洞,而是能快速發現、理解並修正漏洞。
就像醫生不敢說能治好所有病,但好的醫生能快速診斷、對症下藥。好的開發團隊也是如此——不是不犯錯,而是犯錯後能迅速修正並從中學習。
七、結語:讓安全成為創造的基石,而非創造的絆腳石
安全開發並非限制創意,而是讓創意得以長久存在的保障。就像音樂家需要樂理基礎才能自由即興,開發者掌握安全原則後,反而能更大膽創新,因為知道自己築起了堅固的防線。
SSDLC by 飛飛希望讓更多華語開發者理解:安全不只是防禦,而是信任與品質的展現。
當每一行程式碼都承載著安全意識,軟體的價值,不只是功能,而是信任。
在這個數位時代,使用者把他們的資料、隱私、甚至生活交給你的系統。你的程式碼不只是 0 與 1 的排列組合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託付。
讓我們一起,用 SSDLC 打造值得信賴的軟體。
延伸閱讀:站在巨人的肩膀上
1. OWASP SAMM:安全開發成熟度模型
這是評估團隊安全開發能力的框架,就像健康檢查,幫你了解現在在哪裡、該往哪裡進步。
官方網站:https://owaspsamm.org
GitHub 專案:https://github.com/OWASP/samm
2. NIST SP 800-218:美國政府的安全開發框架
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(NIST)出品,雖然是政府文件,但寫得很實用,適合各種規模的組織參考。
官方文件:https://csrc.nist.gov/publications/detail/sp/800-218/final
3. Microsoft SDL:微軟的安全開發實踐
微軟花了二十年建立的安全開發流程,從慘痛教訓中累積的經驗,非常值得學習。
官方網站:https://www.microsoft.com/en-us/securityengineering/sdl
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。全球有無數開發者、資安專家正在這條路上前進,讓我們一起讓軟體世界更安全、更值得信賴。